以“家园”交响,接驳历史与记忆的共鸣-casino plus

casino plus
中文|

当前位置: casino plus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以“家园”交响,接驳历史与记忆的共鸣

  • 时间: 2024-08-08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2024.8.1

hepingli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区为纪念“亚太和平会议”而命名,寓意着和平的时代主题。中国交响乐团(中央乐团),正是在这段时期、在和平里孕育诞生。物转星移,七十年岁月,一代又一代“国交人”在这里成长、奋斗。“和平里”这一地域坐标所涵盖的意涵愈发丰富,承担的社会职能也愈加多元,早已不止是地域意义上的家园,更是中国交响乐团几代人的精神家园。2023年起,中国交响乐团创作的《岁月交响·和平里》系列音乐会正式推出,致敬中国交响乐、致敬经典、致敬传承。此次《家园》音乐会作为系列之二,延续以“和平里”为时空坐标,由今时今日的国交人用音乐语汇描绘美好生活,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属于“和平里”的家园图景。

8月1日晚,由中国交响乐团荣誉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国交,与国交乐队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姚亮,钢琴家杨珊珊,国交合唱团女高音声部长霍元圆,女中音贾可欣,男高音副声部长林杉,男中音牛耕联袂出演。整场看来,作曲家们笔触细腻,皆注重“旋律化”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现代作曲技法的细致展开、在集体创作中个人审美语言的构思以及对和平里交响岁月的美学探讨。国交创作中心的李凤仙、李劭晟、王华谙、黄凯然、杨帆、姜莹六位作曲家(按演出先后顺序)的作品是在交响乐这一体裁上以多维度的视角呈现历史长河中的和平里,增加音乐叙事的厚度,同时对交响乐事业发展中的跌宕起伏致敬,重构“和平里”崭新的意蕴。回望孕育人民的艺术家之传奇“和平里”,除却“国交人”,台下的观众都是见证者。

创作重要,演绎同样重要。新作品首演对演绎者的挑战涉及音乐风格的融合、音乐结构的表现、情感表达的精准性,以及乐队与合唱的协调等方面,这要求艺术家们不仅要有深厚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毫无疑问,当晚指挥家李心草与乐队、合唱团做出了极佳的示范。

音乐会伊始,呈现的是作曲家李凤仙创作的《弦歌不辍》,作为开篇的交响乐作品,其作品从语言、色彩、抒情性以及结构上都显现出了更高的格调,发挥了交响乐本体艺术的特色。该曲运用延绵不断的乐句变幻重复与声部交接营造出浓郁悠长的“交响气质”,织体与传承二字紧紧镶嵌,讲述着“和平里”一支乐团、一个民族、一方热土的历史与记忆。弦乐声部的细致分层将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性与人文性在各个声部交织中周而复始体现“传承”主题。诚如作曲家所言,“悠长的乐句、延绵的旋律、道不完的情怀、述不尽的岁月”。弦歌不辍,初心依旧,既是老一辈人的坚守与嘱托,也是新一代人的接力与发扬。

作曲家李劭晟创作的《清风云月》——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作品以清新脱俗的旋律勾勒出欢欣与喜悦,反映了当代国人朴素情感与日常真实状态。小提琴演奏家姚亮弓法细腻、克制,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叙事,在指挥家李心草对声响精巧审慎的排布下营造出兼具坦荡、秀丽气韵的意象空间。该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古典的美感与韵律,但却并没有直接使用民间音乐元素,足见作曲家对技法的讲究,动人却不造作。近几年作曲家李劭晟在多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将音乐风格、时代性、真挚情感表达杂糅嫁接的写作能力,并对多元风格进行哲学与艺术上的思索。越山林、风轻拂,月静谧,是对美好生活的颂歌,更是对心灵深处那份恬静与和谐的追寻。

作曲家王华谙创作的《骄阳》以“青春”为主题内核。作品以昂扬奋进的情绪色彩,挥洒新时代音乐家锐意进取、不负韶华的青春激情。作曲家在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中紧贴时代,巧妙地以铜管音色作为象征性的语言将生活元素暗藏在织体中,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当代社会的一个个镜头,徘徊在新时代的和平里街区。指挥家李心草完美地兼顾速度变化与声部层次,交响乐队将动力化的语言不断推进。作曲家的扎实技巧与才华让作品展现激情与克制的极致平衡。当青春的澎湃遇见火热的年代,激荡在岁月里的热血与誓言比肩;当时代的旭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青年一代踔厉奋发,奏响家园的华彩、续写梦想的时代乐章。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不论身在何时、何地,“和平里”是一代代国交人心中的家园,是岁月深沉的守望。由本场音乐会的文学撰稿、编剧徐珺蕊作词、作曲家黄凯然创作的交响合唱《守望》,在创作伊始两位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不断地调整歌词的语境与结构,试图在音乐的叙事中能够找到诉说感。作品以交响合唱的形式,以象征的手法,多角色、多时空地诠释对“和平里”家园的拳拳情思。主题性旋律发展明晰,中间夹杂着诉说式的交响化语言,在数次起伏的弦乐与铜管声部中表达由守望、思念至传承的情感观照。指挥家李心草深刻洞察,时而引领、转而调配,最后把控全场。乐队与合唱团保持紧密协调,确保演唱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在“不论你将欲何往,在记忆里,在期盼里。不论你身在何方,在岁月里,在和平里,守望你”的共鸣里,交响乐队与声乐衔接得一气呵成。情动于中而形于乐,作曲家对音乐品质的追求让这部作品澄澈质朴、不落窠臼。

下半场第一首是作曲家杨帆创作的《春语》——为钢琴与乐队而作,该曲既是当下与过往的对话,更像是一次全新的出发。不论是诗歌、文学,还是音乐,表达的初衷皆为搅动起听众的乐思与涟漪。情感之内,言语之外,作曲家以弦乐组为表达主体,让出钢琴的声部空间。钢琴家杨珊珊一袭红裙,触键相当考究。右手下行华彩和一串由慢渐快的颤音,仿佛是从心底逐渐涌出的思绪。伴随着指挥家李心草手势的转换,作曲家赋予旋律诗意但保留和声以及钢琴音色的立体性呼之欲出。当乐句有所拉宽,钢琴家的演奏也随之铿锵有力。在整段音量拉到最高后,进入短暂的钢琴独奏,右手上行的级进音阶把情绪不断向前推动。在节奏、织体、调式调性、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与主题在徜徉中叙事,实质上表达出了音乐中的文学精神,温暖而香气氤氲。

作曲家王华谙创作的《遥念 遥念》,其标题中的“遥念”一词,可回溯至中央乐团老团长李凌先生的一册文集。一场音乐会,两部作品,同一位作曲家如何把握和呈现两种质感,自然就成为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这部作品中,钢琴独奏掀开回忆与思念的篇章,其音乐叙事如同电影镜头般闪过,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乐队音响深情地铺陈,长笛在中段以清澈、悠远的音色表达出对前辈们深情的思绪流动,在乐团高密度的声音中释放出直击人心的感动。这样的独特气质让我不禁想到博尔赫斯在《短歌》中极富浪漫情怀的名句:“人生岁月不哀戚,还有梦境与黎明。”世间唯有情难诉,在清晰的层次与绮丽的管弦乐色彩之间,质感华美、意境高妙。

作曲家姜莹担任词/曲的交响合唱《和平之光》,作品中的“记忆点”因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和平里”书写着砥砺岁月里的不朽传奇。作曲家的词曲涵盖了情感与岁月的积淀,且赋予现代审美,饱含深情的笔触下除了叙事,还对和平里旧址历史坐标立体塑造,作了澎湃的修辞。在四位歌唱家女高音霍元圆,女中音贾可欣,男高音林杉,男中音牛耕与乐队、合唱团的共同演绎下,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画面感与极强的想象力。台上台下、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双向奔赴。歌声传递了和平的理想,展现了和谐的愿景;摹画了追随和平之光、共赴辉煌的宏伟蓝图。

整场看来,新作品音乐会在结构、语汇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通过体裁系统性与结构性以及从探索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展开核心创作。好似六位作曲家的一种“宣言”,“家园”中的历史与记忆之声必将留下长久的回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平里如同一条璀璨的河流,承载着无数艺术家的传承与梦想。自1956年中央乐团成立,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交响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今日之致敬和平里,不仅是对一个时空坐标的纪念,更是向那些以中央乐团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以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与艺术成就的致敬。他们的精神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激励着后来者。

中国交响乐团,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团体,肩负着推动中国交响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平里,不仅为乐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创作和排练环境,更是乐团艺术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基石,成为乐团与社区紧密联系的纽带,为乐团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平里对于中国交响乐团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存在,更是乐团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的承载地;对于国交人而言,不仅仅是“出生地”,更是艺术家精神的栖息地。国交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集体记忆,始终是历史与情感的接驳。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于和平里拥抱岁月,余音依然激荡;于和平里眺望世界,新时代已呼啸而至;于和平里展望未来,梦想熠熠、家园欣欣。此次六位作曲家的集体创作,是对和平里岁月的深情致敬,也是对集体记忆的传承。

唯独以交响,敬“家园”,敬和平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撰稿:钱玉洁

责任编辑:张露予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昨晚,在北京音乐厅观看《岁月交响·和平里》系列音乐会之二——《家园》,6 位中国交响乐团青年作曲家的7部作品在李心草先生的指挥下首演。三部管弦乐、两部协奏曲、两部交响合唱,诉说着和平里的故事,抒发着中国青年作曲家的新时代情怀,新一代“国交人”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中国交响乐团以青年作曲家群体展开创作,讲述中国交响乐的新中国历史,诉说“国交”,讲述和平里的故事,是一项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音乐工程。

愿《岁月交响·和平里》系列音乐会似一叶扁舟,带领我们走进和平里,走进“国交”,一起聆听中国交响乐的和平里故事。


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秘书长何春生

2024年8月2日





"));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