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赏 | 肖邦的底色-casino plus

casino plus
中文|

当前位置: casino plus首页 > 专题专栏 > 音乐普及

导赏 | 肖邦的底色

  • 时间: 2024-03-21





为纪念肖邦逝世175周年

中国交响乐团将在2024音乐季

为全国乐迷带来肖邦早期代表作

《让我们携手同行》主题变奏曲

(3月23日“尼伯龙根的指环”交响音乐会)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3月30日“上下求索”交响音乐会)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7月6日“乐音致远”交响音乐会)

三首作品不仅创作时间紧密相连

形式也均为肖邦作品中少有的

钢琴与管弦乐队

使观众可以从另一个视角

更加全面立体地感受

肖邦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青年肖邦画像(绘于1835年)


1830年11月2日

20岁的弗雷德里克·肖邦

动身离开波兰

前往欧洲各国游历演出

那时的肖邦已崭露头角

仅仅一年前

他在维也纳挑剔的观众面前

成功举行了两场独奏音乐会

意气风发的肖邦十分期待

又一次造访维也纳

但他不会想到的是

这一次离开

竟是与祖国的永别

1830年11月底

波兰爆发民族独立起义

肖邦不得不定居巴黎

直到39岁因病早逝

再无缘回到祖国波兰

肖邦在祖国生活了20年

在他乡漂泊了19年

1830年那寒风刺骨的凛冬

如同跌宕起伏的人生分水岭

将他的音乐生涯也分成了上下半场


崇拜

位于波兰热拉佐瓦沃拉的肖邦出生地

肖邦的前半生

拥有美好而甜蜜的青葱记忆

1810年他出生在华沙西部小镇

热拉佐瓦沃拉

在母亲的熏陶下

肖邦4岁学习钢琴

7岁就发表了第一部作品

被誉为“神童”的他

1826年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后

作曲天赋得以进一步展现

第二年就写出了

为钢琴和乐队所做的主题变奏曲

《让我们携手同行》

这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作品

虽然在此之前

肖邦创作过一些

颇具技法的钢琴作品

但这首主题变奏曲却是

他第一次尝试有乐队伴奏

作品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

莫扎特两幕歌剧《唐璜》

第一幕中的同名二重唱

“让我们携手同行”


巴赫肖像画(绘于1748年)

在肖邦的音乐生涯中

巴赫与莫扎特

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

肖邦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

他的许多钢琴经典

都启迪于巴赫的作品

就像后来在马略卡岛

孤独创作最负盛名的

《二十四首前奏曲》

除了庞杂的手稿

他的身旁只有一本巴赫的

《平均律键盘曲集》

在独奏音乐会举行前

肖邦甚至会弹奏巴赫的钢琴曲

以让自己的手指和心灵得到放松


莫扎特肖像(绘于1819年)

如果说巴赫的音乐启迪了肖邦

那莫扎特行云流水般的旋律

轻柔委婉简洁细腻的音乐风格

则在肖邦身上得以完美承袭

无论乐曲创作还是现场演奏

肖邦浑身散发的极致优雅

都不禁让人联想到

另一位音乐“神童”莫扎特

19世纪上半叶

作曲家们热衷于将

歌剧主题或民间歌曲

进行变奏创作

于是在第一次创作

有乐队伴奏的作品时

肖邦没有过多迟疑便选择了

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唐璜》

整部作品兼具美感与技巧

最精彩的五段变奏各具特色

将钢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值得称道的是

在第五变奏“柔板”中

肖邦用旋律精准渲染出

歌剧中哀伤阴郁的悲情色彩

最后又与结尾华丽雄壮的

波兰舞曲产生强烈对比

令人难以相信这是由

17岁少年创作出的成熟作品


舒曼和妻子克拉拉肖像画,两人都十分推崇肖邦

(绘于1847年)

与肖邦同岁的罗伯特·舒曼

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时

在著名的《音乐广讯报》上惊呼

“先生们,脱帽敬礼吧!

出现了一位新的天才!”

随后他自己也以

“痴迷的方式”

练习了数月之久

克拉拉·舒曼也在日记中称赞

“这是我至今见过或演奏过的

最难的曲子

这首才华横溢的原创作品

至今仍鲜为人知

几乎所有钢琴家和教师

都认为它难以理解无法演奏”

舒曼和克拉拉的溢美之词不无道理


肖邦创作《让我们携手同行》主题变奏曲的珍贵手稿

(现收藏于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1829年8月

当肖邦带着作品

在维也纳首次亮相时

所有人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在首演后写给父母的信中

肖邦激动地说到

“每个变奏之后,大家都会热烈鼓掌

以至于我很难听清管弦乐的伴奏”

对肖邦来说

创作《让我们携手同行》

还有另一层更加深远的意义

他就此拉开了谱写

钢琴协奏曲的序幕


爱慕

1829年深秋

在维也纳成功完成两场

钢琴音乐会的演出后

肖邦迫不及待地返回华沙

他即将完成自己的

第一部钢琴协奏曲

如果说《让我们携手同行》的

创作源泉来自对莫扎特的崇拜

那么这部钢琴协奏曲的

创作冲动则源于肖邦

对一位女子的爱慕

康斯坦莎肖像画

她叫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

是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的同学

两人相识于一次音乐会

情窦初开的肖邦

立刻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

却一直羞于表白

虽然只保持着普通同学的关系

肖邦依然把在音乐学院的生活

称之为在“幸福的日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纯真无瑕的爱恋

变得与日俱增


肖邦就读的华沙音乐学院,现更名为“华沙肖邦音乐大学”

(摄于1913年)

1829年眼看毕业将至

肖邦决定用一首作品

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

这是肖邦第一次尝试

运用大型交响乐体裁进行创作

虽然一些地方流露出

不甚熟练的痕迹

技法也不够华丽辉煌

但整部作品却充满了

真挚而纯朴的情感

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与憧憬

展现了少年肖邦在祖国

从容悠然明朗愉快的幸福时光

欢愉的情绪 少年的情愫

在第一乐章展现得尤其明显

肖邦肆意展示着自己的浪漫

光明和美中掺杂着几分忧郁

却又终于被青春的力量冲淡

特别是采用夜曲形式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

肖邦几乎在此倾注了对

格拉德科夫斯卡的全部情感

正如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所说

“虽然半年来我没有跟她说过话

却忠贞不渝地为她效力

她已经闯入我的梦境

对她的思念使我产生了

《协奏曲》慢板的乐思”

也正因如此第二乐章被称为

“康斯坦莎的音乐画像”

另一位重要的钢琴作曲家

李斯特高度评价第二乐章

“乃是完美的典范”

作为深爱着家乡的肖邦

除了青春浪漫和浓情爱意

肖邦在第三乐章植入了

斯拉夫民族活泼热烈的舞步

轻盈动感的玛祖卡旋律

以标志性的三连音节奏

让人不由得翩翩起舞

勾勒出一幅只属于波兰的

热情洋溢的民间盛景


19岁的肖邦为王公贵族们弹奏钢琴(绘于1887年)

纯朴优雅的青春悸动

热气腾腾的民族气息

整部作品都闪烁着

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光芒

从深情的幻想到激情的奔泻

那是肖邦用音符写就的情书

尽管肖邦和心上人

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这部作品却成为了永恒经典

1830年3月17日

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完成首演

由于出版时间晚于另一部

稍晚创作的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最后被定名为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诗意

肖邦画像(绘于1873年)

在完成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后

肖邦马不停蹄地投入到

另一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

与前作相比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少了些许直白和冲动

却更加成熟更具交响张力

作为19世纪上半叶

浪漫主义潮流的中心人物之一

在协奏曲的创作中

肖邦沿袭了古典协奏曲体裁

却又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处理

他没有套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竞奏

而是让钢琴成为作品的主导

突出钢琴独奏而弱化乐队

这是肖邦钢琴协奏曲的鲜明特点

就像舒曼所形容的那样

“不像这位伟大的天才——

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队的大军

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

肖邦的协奏曲少了一分气势磅礴

却多了几分耐心与诗意

有时你甚至会觉得这就是

一首婉转灵动的钢琴独奏曲


肖邦的亲笔签名(为《降a大调波兰舞曲》)

幸福的生活 美好的事物

总能激发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

在肖邦乐思如泉涌的笔下

第一乐章采用的古典协奏曲

双呈示部结构韵味十足

 它五彩斑斓流光四溢

时而沉思时而热烈

时而明朗而温柔

这里汇聚了太多的美好

以至于你一时很难用

词藻将它们囊括其中

耽于梦想、优雅、敏感

情感充沛、高尚

舒曼对整部作品的凝练之词

都可以在这一乐章找到回应

被肖邦称为“浪漫曲”的第二乐章

则将诗意美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里肖邦为我们素描了

一幅清幽月夜的诗画意境

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就像他对第二乐章的理解

“它意在唤起温柔的回忆

正如一个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

面对着宜人的景色

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种美丽印象那样”

我们总将肖邦称为“钢琴诗人”

而这就是最好的注脚

与上部钢琴协奏曲类似

第三乐章再次描绘了

生机盎然的狂欢场景


极富波兰民间特色的克拉科维亚克舞

只不过这一次肖邦展现了

另一种波兰民间舞曲

克拉科维亚克舞曲

尽管此时的肖邦并未经历

家国苦难民族危亡

但作品已经浸透出浓厚的

民族特性与爱国情怀


临别

1830年又一个深秋

再次离开波兰前

在一场“告别”性质音乐会上

肖邦担任钢琴独奏

并与乐队成功首演了新作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随后不久肖邦离开祖国

在欧洲各国游历演出

结交朋友开阔眼界

继续推广波兰音乐

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成就


肖邦在巴黎旺多姆广场附近的住所

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浪漫主义风潮涌动

肖邦也一直在探索尝试

将波兰民间音乐语汇融入

西方艺术音乐

1929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

肖邦在维也纳成功举行的

两场独奏音乐会

也给予了他莫大信心和创作动力

在接连完成两部钢琴协奏曲后

踌躇满志的肖邦离开祖国

继续开拓自己的音乐事业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已知晓

因为战争和迫害

肖邦再没有回到波兰

于是“告别”音乐会上的演出

也成为他在祖国的“绝唱”

1831年9月抵达巴黎后

身处浪漫主义音乐中心的肖邦

逐渐放弃了公演而潜心创作

他的作品也从此拥有了

更多民族魂魄与英雄气概

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巨擘


肖邦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摄于1849年,这一年他因病逝世于巴黎)

舒曼曾将肖邦生动地比喻为

“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的确当肖邦的作品登上

今天音乐厅的舞台时

中晚期那些技法更加成熟

也更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

无疑占据了主要位置

但当我们沿着小径走进

肖邦的秘境“花丛”

却不难发现

无论鲜花与大炮

还是柔美和力量

都附着于肖邦最纯粹的底色之上

那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欢愉悠然 纯净无暇



撰稿:胡实

编辑排版:陈婧

3月23日

让我们相约北京音乐厅

与中国交响乐团一同

探寻肖邦的迷幻花园

开启2024音乐季

肖邦主题的盛大帷幕

长按二维码 |购票


演出一览

长按二维码关注casino plus

中国交响乐团

官方抖音号

中国交响乐团

官方微博

中国交响乐团

官方快手号

中国交响乐团

官方视频号


"));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网站地图